國內無論學習或工作,只要涉及無機非金屬材料研發、生產和應用的,對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上硅所)都不會陌生,中國粉體工業萬里行當然把這里作為充電學習的重要一站,了解這家國內外頂尖無機非材料科研機構如何一步步推進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工程化、產業化研究的工作。
上硅所科技產業處秦飛(左一)陳學鋒研究員(左三)與萬里行項目組
本次指導萬里行項目組學習的陳學鋒研究員主要從事鐵電、反鐵電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近年來研究方向涉及鐵電/反鐵電陶瓷、高端多層電容器用功能粉體工程化等。在參觀了MLCC(多層陶瓷電容器)從粉體制備到制漿、流延、印刷、疊層,直至等靜壓和燒結全套試驗產線后,陳學鋒研究員分享了項目開發過程中的經驗和體會,小編嘗試梳理,期待能為業界傳遞一些價值。
粉體
首先是顯性指標及隱性指標的概念。相信在很多行業都有類似經驗,明明參數相當的粉體,進口和國產瓷粉用著就是不一樣,這其實說明大家已經熟悉的粒度、比表面積、純度等標簽參數已經遠遠不夠用來區分其中差異。其次是配方,比如村田和TDK都有自主配方,他們的配方粉幾乎不在外部流通,粉體組成和MLCC工藝匹配性很好。
研究員認為,從礦材源頭就需要進行研究,保障粉體性能穩定可控,到后期還要進行大量的實踐、迭代,參考足夠的數據找尋規律和關鍵點,沒有捷徑。日本幾十上百年的材料企業之所以能基業長青,也是不斷沉淀而來。在材料領域,要想長久真正做好,必須踏踏實實做好工藝細節,彎道超車幾乎不可能。
工藝、設備
砂磨機、噴塔、爐子等生產裝備,不僅組合眾多,還有定制化改造內容,這也是行業技術門檻高的重要原因。比如爐子的溫場均勻性、內部氣氛、流量控制,沒有哪個現成制式裝備可以做到一勞永逸地滿足所有燒制任務。
研究員認為,國產裝備由于各種原因與進口還存在差距,其中有客觀的材料或器件“卡脖子”問題,也有主觀上不夠開放的問題——生產企業對供應商的戒備,同行之間的戒備,這導致了縱向和橫向之間缺乏溝通協同。上硅所作為科研機構承擔成果轉化功能,期待能為企業之間建立良性競合關系發揮更多作用,也期望我國鏈條企業多多“競合”而不要一味低水平“競爭”。
小結
上硅所科研項目眾多,科技產業處主管秦飛為萬里行項目組介紹了上硅所的前世今生,也介紹了一些項目轉化案例,有為國家贏得國際聲譽的人工晶體,有性能優越的高強減重透明陶瓷,有為航天器涂裝的特種涂層,還有發揮關鍵作用的特種功能陶瓷……不論材料研發、產業孵化還是項目攻關,來上硅所交流學習和業務洽談,一定不虛此行!
粉體工業萬里行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264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