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金屬/氧化物粉體在3D打印、導電、電子封裝、疊層電容器、抗菌等領域具有廣泛用途。不同制備方法粉體的特性不同,應用方向自然也大相徑庭。
一、氣溶膠法
將前驅體溶液霧化,微液滴經反應、干燥、熱解形成顆粒,典型代表是火焰噴霧熱解,特點在于一步合成,顆粒球形度和純度高,粒徑分布窄。
該方法可以制備3D打印金屬/陶瓷粉體,超細銀/銅粉等。
二、共沸精餾法
濕化學法(如溶膠-凝膠法、沉淀法)的后期,用一種與水能形成共沸混合物的有機溶劑(如正丁醇、苯)一起蒸餾,共同蒸發出體系中的水分。由于采用有機溶劑分子取代水分子,因其表面張力遠小于水,從而極大削弱了毛細管力,從根源上抑制了團聚,可以制備出粒徑小、分布窄、分散性好、燒結活性高的超細粉體。
該方法可以制備高端MLCC介質粉體,高性能電子陶瓷粉體等。
三、自組裝法
利用分子/納米顆粒間的弱相互作用力(如范德華力、氫鍵、靜電作用、疏水作用等)自發地、有序地組裝成從納米到微米尺度的穩定結構。
該方法可以制備抗菌劑、催化劑、納米傳感器等。
以上方法的原理特點鮮明,應用方向精準,但在放大生產以至于產業化方面存在諸多難點——氣溶膠法的設備和運行成本高,有材料局限性;共沸精餾法生產效率低,環保處理難;自組裝法重復性差,產能低,對環境條件要求苛刻……
9月25-26日,于蘇州舉辦的“2025全國納米金屬粉體/漿料制備與應用創新發展論壇”,武漢工程大學教授,同時又是常州英中納米科技有限公司、武漢市格勒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創始人的姜興茂教授將作題為“金屬/氧化物微納粉體的可控制備與產業化”的報告,完美融合學者、企業家兩個身份,分別匯報上述三種方法制備高性能金屬/合金/氧化物微納粉體的研發、產業化以及應用的最新進展。
報告人簡介
姜興茂:國家特聘專家、國際先進材料學會Fellow, 武漢工程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常州英中納米科技有限公司、武漢市格勒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創始人。本科和碩士畢業于南京工業大學,博士畢業于美國新墨西哥大學,Lovelace呼吸研究所博士后、客座科學家。湖北省新能源材料工程中心主任、新能源材料產業研究院院長。 主要研究溶膠-凝膠、氣溶膠、化學工程、納米材料,先后在Nat. Mater.、JACS等雜志發表100多篇SCI文章。主編SCI專刊一期,發表氣溶膠英文專著一部。
作為項目主要完成人,先后完成了美國能源部、美國空軍、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美國環境保護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及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重大項目一項,申請或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100多項,授權美國發明專利11項。2011年獲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創造發明獎。2012年江蘇省“雙創”人才、江蘇省特聘教授。2016年獲得“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
粉體圈整理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562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