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我們可以將超細粉體的制備方法分成“物理法”即“化學法”兩大類。物理法又分為粉碎法和構筑法,粉碎法是借用各種外力,如機械力、流能力、化學能、聲能、熱能等使現有的塊狀物料粉碎成超細粉體,由大到小(微米級);構筑法通過物質的物理狀態變化來生成粉體,由小至大(納米級)。化學法主要包括氣相法、液相法(沉淀法、水熱法、溶膠凝膠、溶劑蒸發又名噴霧法等)、固相法等,其中溶液反應法(如沉淀法)、氣相反應法及噴霧法目前在工業上已大規模用來制備微米、亞微米及納米材料。
目前工業上應用的超微粉體主要是微米級及亞微米級的粉體,納米粉體的生產及使用相對較少。一般而言,采用機械法可以將物料粉碎至微米、亞微米級,氣流粉碎的極限是微米級,濕法研磨的極限可到亞微米級,一般情況下很難獲得真正的納米級粉體。
機械粉碎制粉性價比高,環境友好,效率高,應用廣泛,但在組分均勻,粉體純度控制,粒度粒形的均一可控性上化學法更擅長。但兩者也并非完全獨立,有時候是相互補充或前后連貫的。本文以化學制粉為主要線索,為大家梳理“各種化學制粉大法”以供參考。
圖1:各種化學制粉法大全
一、固相法
1、熱分解法
通過熱分解金屬的硫酸鹽、硝酸鹽等可以獲得特種陶瓷用氧化物粉體,如將硫酸鋁銨(Al2(NH4)2(SO4)4·24H2O在空氣中進行熱分解,即可制備出氧化鋁粉體(Al2O3)。也可以利用有機酸鹽熱分解制備粉體,其優點是有機酸易于金屬提純,容易制成含兩種以上金屬的復合鹽,有機酸鹽分解溫度比較低,如草酸鹽的熱分解。熱分解反應基本形式如下(S代表固相,G代表氣相):
S1→S2+G1
2、化合反應法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固體粉末,經過混合后在一定的熱力學條件及氣氛下反應而成為復合物粉末,優勢也伴隨氣體逸出,化合反應的基本形式如下:
A(S)+B(S)→C(S)+D(g)
舉例:鈦酸鋇粉體(反應式BaCO3+TiO2→BaTiO3+CO2);尖晶石粉體(反應式Al2O3+MgO→MgAlO4);莫來石粉體(3Al2O3+2SiO2→3Al2O3·2SiO2)。
3、氧化還原法
非氧化物特種陶瓷的原料粉末多采用氧化還原法制備,或者還原碳化,或者還原氮化。如SiC,Si3N4等粉末的制備。
舉例:Si3N4粉體的制備,在氮氣條件下,通過SiO2與C的還原-氮化,反應溫度在1600℃附件,基本反應式為3SiO2+6C+2N2→Si3N4+6CO。
二、液相法
液相法是目前實驗室和工業最為廣泛的合成超微粉體材料的方法,與固相法相比,液相法在合成過程中可以利用更多精制手段獲取所需材料。通過液相法制備的超微沉淀物,極易制取各種反應活性好的超微粉體材料,液相法的基本過程如下:
圖2:液相法的基本過程
液相法工藝簡述:將均相溶液通過各種途徑使溶質和溶劑分離,隨后溶質形成了一定形狀和大小的顆粒,這就是我們所需粉末的前驅體,再然后我們將前驅體熱解后得到納米微粒粉體。采用液相法制備的粉體特點是:組分易控制,能合成復合氧化物,添加微量成分很方便,可獲得良好的混合均勻性。液相合成的主要反應類型有“化學共沉淀法”,“水熱與溶劑熱法”,“溶膠-凝膠法”,“溶劑蒸發法”這幾種。
1、化學共沉淀法
化學共沉淀法是指包含一種或多種離子的可溶性鹽溶液,當加入沉淀劑(如OH-,CO32-等)后,或在一定溫度下使溶液發生水解,形成不溶性的氫氧化物、水合氧化物或鹽類從溶液中析出,并將溶劑和溶液中原有的陰離子除去后,經熱分解或脫水即可得到所需的化合物粉料。如果再根據化學共沉淀的實際操作細分一下,又可以將化學共沉淀法分為:共沉淀法,均相沉淀法,金屬醇鹽水解法。(限于篇幅后續文章小編再繼續整理。)
2、水熱與溶劑熱法
水熱法是指在特制的密閉反應器(高壓釜)中,采用水溶液作為反應體系,通過對反應體系加熱、加壓(或自生蒸氣壓),創造一個相對高溫、高壓的反應環境,使得通常難溶或者不溶的物質溶解,并且重結晶而進行無機合成與材料處理的一種有效方法。
而溶劑熱法則是將水換成有機溶劑或者非水溶媒(例如:有機胺、醇、氨、四氯化碳或苯等),采用類似于水熱法的原理,以制備在水溶液中無法長成,易氧化、易水解或對水敏感的材料,如Ⅲ-Ⅴ族半導體化合物、氮化物、硫族化合物、新型磷(砷)酸鹽分子篩三維骨架結構等。
總的來說水熱生長體系中的晶粒形成可分為“均勻溶液飽和析出”機制、“溶解-結晶”機制、“原位結晶”機制這三種類型。水熱與溶劑熱合成方法適用于“合成新材料、新結構和亞穩定相”、“低溫生長單晶”、“制備薄膜”、“制備超細或納米粉體”這些需求范圍。
3、溶膠-凝膠法
溶膠-凝膠法工作原理:用含高化學活性組分的化合物做前驅體,在液相下將這些原料均勻混合,并進行水解、縮合化學反應,在溶液中形成穩定的透明溶膠體系,溶膠經陳化膠粒間緩慢聚合,形成三維空間網絡結構的凝膠,凝膠網絡間充滿了失去流動性的溶劑,形成凝膠。凝膠經過干燥、燒結固化制備出分子乃至納米亞結構的材料。
圖3:溶膠凝膠法示意圖
備注:“溶膠”指的是具有液體特征的膠體體系,分散的粒子是固體或者大分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間;“凝膠”是具有固體特征的膠體體系,被分散的物質形成連續的網狀骨架,骨架空隙中充有液體或氣體,凝膠中分散相含量很低,一般在1%-3%之間。
圖4:溶膠凝膠法適用范圍
4、溶劑蒸發法(噴霧法)
其原理是利用可溶性鹽或酸作用下能完全溶解的化合物為原料,在水中混合未均勻的溶液,通過加熱蒸發、噴霧干燥等方法蒸發掉溶劑,然后通過熱分解反應得到混合氧化物粉料。為了在溶劑蒸發過程中保持溶液的均勻性,必須將溶液分散成小滴。因此一般次啊用噴霧法。噴霧法中,顆粒內組分的量與原溶液相同,由于不需要進行沉淀操作,因而就能合成復雜的多成分氧化物粉料。另外,用噴霧法制得的氧化物顆粒一般為球狀,便于后序進行加工處理。
溶劑蒸發法根據物料的特性及過程不同又分為:冷凍干燥法、噴霧干燥法、噴霧熱分解法等。
圖5:金屬鹽溶液溶劑蒸發法制備超微粉體類別
三、氣相法
氣相法是直接利用氣體或者通過各種手段將物質(固相或者是液相)變成氣體,使之在氣體狀態下發生物理或者化學變化,最后在冷卻過程中凝聚長大形成納米微粒的方法。氣相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系統中不發生化學反應的蒸發-凝聚法(PVD);另一種是氣相化學反應法(CVD)。
1、蒸發-凝聚法
蒸發-凝聚法是將原料加熱至高溫(用電弧或等離子流加熱),使之氣化,接著再具有很大溫度梯度的環境中急冷,凝聚成微粒狀物料的方法,這一過程不伴隨化學反應,采用這種方法能制得顆粒直徑在5nm-100nm范圍的微粉。適用于制備單一氧化物、符合氧化物、碳化物或金屬的微粉。
工藝過程:使金屬在惰性氣體中蒸發-凝聚,通過調節氣壓,就能控制生成的金屬顆粒的大小。液體的蒸汽壓低,如果顆粒是按照蒸發-液體-固體那樣經過液相中間體后生成的,那么顆粒將成為球形或接近球形。
2、氣相化學反應法
氣相化學反應法也叫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利用金屬化合物的蒸氣,通過化學反應生成所需要的化合物,在保護氣體環境下快速冷凝,從而制備各類物質的納米微粒。按反應體系類型分類,可分為氣相分解和氣相合成。
氣相化學反應法不僅可以制取氧化物超細粉,還可以制取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等非氧化物超細粉。因此在超細粉制備技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種方法在制備炭黑、ZnO、TiO2、Sb2O3、Al2O3超細粉已達到了工業生產水平。高熔點的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等非氧化物超細粉技術已經從實驗室試驗走向批量生成。
粉體圈 小白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9681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