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RMIT)發布了一項新成果:研究團隊通過創新設計開發出一種新型增材制造(3D打印)鈦合金,預計成本比目前廣泛使用的Ti-6Al-4V低約三分之一。
根據報道可知,該團隊采用更易獲取、價格更低的元素替代昂貴的釩,不僅降低了材料成本,還帶來了更優異的性能。與傳統Ti-6Al-4V相比,新合金在強度和延展性方面實現了提升,同時在打印過程中避免了柱狀晶結構的生成,從而獲得更加均勻的晶粒組織。這一突破解決了增材制造鈦合金的兩大瓶頸:高成本與力學性能不均。
研究負責人、博士生Ryan Brooke指出,3D打印本應具備高效、節材、可定制等優勢,但受制于傳統合金的局限,其潛力尚未完全釋放。新合金的出現,不僅代表著性能和成本的“雙躍升”,也為未來3D打印金屬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新的框架。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于《Nature》,論文系統闡述了通過成分設計預測晶粒結構的思路,為行業開發更適合增材制造的新材料提供了方法論。目前,RMIT團隊正與航空、汽車、醫療器械等領域企業開展交流,并積極尋求產業鏈合作,加快推進商業化應用。
粉體圈Coco編譯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63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