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閔恩澤,因病于2016年3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閔恩澤并不是學習催化劑專業的,但是他卻被稱為“中國催化劑之父”,對這樣一個故事的挖掘和了解,讓我們對閔老充滿敬意。至少,在筆者心里,他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掛滿各種大頭銜的“大人物”,而更多的是一個充滿勇氣和激情的普通科技工作者。
起因
大慶油田開發后,我國石油工業部要求務必“吃光榨盡”,最大量生產汽油、柴油等。1960年,我國準備在大慶建設一套250萬噸/年的煉油廠,其中最核心的工藝是流化催化裂化,所用催化劑是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
過程
要盡快完成任務,首先就要選擇合適的催化劑制造路線。雖然對當時最先進的制備方法——二氧化碳法開展研究并取得進展,但是,閔恩澤再三斟酌、反復研究對比,認識到“硫酸分步沉淀法”在工廠建設中會比二氧化碳法更快。
如果等評價裝置建成后再研究催化劑制備工藝,至少要在一年以后。根據文獻,閔恩澤將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與催化劑的比表面積和孔體積等物化性質關聯,研究比表面積、孔體積與成膠條件之間的內在規律。后來證明,這些規律對催化劑制備條件的選擇十分有用。
研究之初,閔恩澤就對催化劑規格指標進行了認真分析。預期化學組成、物化性能、活性、穩定性等指標,在實驗室篩選催化劑配方和制備條件下就可以解決。但粒度分布和磨損強度這兩項規格指標,要通過中型噴霧干燥器成型制成微球催化劑才能考察,需要提前建立中型噴霧干燥器。
在這兒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制造篩分組成和機械強度均符合催化裂化裝置中流態化要求的微球,必須讓噴霧干燥器有合適的噴嘴結構。于是,閔恩澤一邊研究催化劑制造方法,一邊打破常規,提前建設中型噴霧干燥器來研究噴嘴結構。他們很快開發成功了一種目前仍在使用的專用噴嘴。
結果
按常規程序,至少需要8到10年,但最終只用了5年時間,一座千噸級的微球硅鋁裂化催化劑制造工廠在蘭煉建成投產。
集體
“孫悟空本事再大,也有許多困難解決不了,需要找來土地神來了解當地情況,還要向如來佛、觀世音求救。我自己也是這樣,碰到自己不懂的東西,給同事、朋友打個電話請教;遇到困難,還要向中國石化總部求救。”這些話說的就是閔恩澤所最重視的“集體智慧”。
為獎勵在能源化工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人員,激勵高端領軍人物奮發創新,培養國際一流的能源化工科技人才,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與中國工程院聯合發起成立“閔恩澤能源化工獎”獎勵基金,設“杰出貢獻獎”和“青年進步獎”兩類獎項,每兩年評選1次。2013年12月26日,首屆“閔恩澤能源化工獎”已經頒發。閔恩澤期望首屆獲獎者繼續努力,攀登世界科技新高峰,特別是在實現工業應用上下功夫。
粉體圈:啟東
參考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3928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