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生的一件事驚動了兩個大人物,特斯拉CEO馬斯克稱,已經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此事進行了洽談,后者承諾將會調查此事。有一位車主在將從香港購買的特斯拉Model S運回新加坡時,在新加坡受到了處罰,而這項罰單與進出口貿易法規并無關系,而是因為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認為并非環境友好型車輛,需受到處罰。
在美國,購買特斯拉Model S的車主能夠獲得聯邦政府高達7500美元的稅收優惠。但是在新加坡,顯然,車主會被罰款11000美元。一款根本不燒油的Model S為何會被開出“排放超標”罰單呢?
原因是該車每公里要消耗444千瓦時電量,被認為使用太多電量而成為“污染源”。我們可以理解為增加了社會耗電量,迫使電廠消耗更多能源來發電,這導致發電過程中更多的污染物排放。
這個事件讓人不禁再次想起了不久前馬自達汽車的常務執行董事、動力總成研發負責人——人見光夫發表的看法,“如果按照現在的發電方式進行計算,(從CO2減排的角度)電動汽車幾乎沒有意義。”
根據馬自達匯總的關于“電動車考察”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每單位發電量(kWh)排放二氧化碳量為0.77kg/kWh。而采用更多原子能、新能源發電的日本為0.47kg/kWh。如果按照日本單位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數據作為標定,那么將等價汽油換算為電能后,駕駛電動車更加環保的概念將立刻變為偽命題。
人見光夫還做了一個假設來佐證論點,如果將現有內燃機汽車全部改為電動車,即使是在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電網也將立即陷入癱瘓。而唯一能夠作為快速成產電能的后備方案,就是啟動火電,然而如此一來,問題則又將回到原點。
新加坡的罰單也好,還是人見光夫的觀點也罷,這并非足以否定新能源汽車。筆者整理了一部分反對意見如下:燃油排放的可不止二氧化碳,而電廠的排放物有嚴格的過濾標準;發電并不是只有火電,還有風能、核能、水力等等,對電力需求的增大,會加速這些行業的進步;鑒于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人類未來的移動一定是以電力驅動為基礎的。
那么,問題到底在哪里呢?產業政策和市場之間的矛盾浮現出來,并且鮮艷的扎眼。
(粉體圈 作者:啟東)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3815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