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壹石通”)成立于2006年1月,致力于先進無機非金屬復合材料的前沿應用。公司主營產品包括新能源鋰電池涂覆材料、電子通信功能填充材料以及低煙無鹵阻燃材料三大類。目前在鋰電池出貨量和市場占有率位列全球第一,也是寧德時代最大的鋰電池涂覆用勃姆石供應商;同時,在目前熱門的5G通信等領域,它也通過為生益科技提供電子科技材料而成為了華為的產業鏈公司;其阻燃材料也已批量供應西門子等大型企業。
圖一 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雙方合作背景下的項目布局
據悉,壹石通于今年1月21日發布公告,擬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建立長期的合作研究關系,走產學研合作的技術發展道路。
本次合作中,雙方將在聯合共建的“中科大先研院-壹石通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聯合實驗室”中開展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下稱“SOFC”)、固體氧化物電解池(下稱“SOEC”)(合稱“SOC”)等相關方向研究,具體內容包括管式SOC和金屬支撐SOC的單電池標準化制備、性能測試、優化及以上兩種構型SOC電堆的設計、制造、測試及優化,實現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和科研成果轉化。
二、為什么要著重研究管式SOFC及金屬支撐SOFC
(一)管式SOFC的優勢
對于SOFC來講,電池的整體結構是全固態,因此能夠根據實際應用場合的不同設計成不同的形狀,如平板型、管型、蜂窩型、瓦楞型等,其中平板型和管型是目前業內的主流電池設計。
SOFC的初始設計形態就是管型,到現在為止已經歷了三代革新,研究表明,管式SOFC的管徑會顯著影響SOFC單電池和電池堆的啟動時間和功率密度。而目前最新的第三代管式SOFC被稱為“微管式SOFC”,顧名思義,它的管徑已經由最初的厘米級發展到微米級。
圖二 管式電池結構簡圖(圖源:科學網)
管式SOFC具有更廣泛的實用性,與平板式SOFC相比具有的優勢如下:
1.管式SOFC可以設計為盲管結構,實現無密封設計;平板式結構必須要處理電池與連接體之間在高溫下的密封問題。
2.管式結構通過管與管集束構建電池組,因此可以使用更廉價的過渡金屬材料作為電池之間的連接材料;而平板式電池組則必須使用耐高溫、耐腐蝕的高成本金屬材料進行集電。
3.雖然平板型SOFC具有形狀簡單易于制取、電池阻抗小等優點,但避免不了熱循環穩定性差、密封困難等問題。而管式SOFC的結構呈現整體的對稱性,密封簡單、具有較高的穩定性,設計大型的電池組系統容易,商業化速度更快,同時兼具小型SOFC和平板式SOFC的一些優點。
而關于管式SOFC的生產工藝,常用技術是傳統的擠出成型法,這種方法生產的管式SOFC通常內阻很大,電池性能低下。近年來一種新型的相轉換法逐漸成為研究熱門,它采用高分子均相溶液作為前驅體,將高分子從溶液中沉析,通常利用熱沉淀、溶劑蒸發、蒸汽相沉淀和浸沒沉淀等方法制備超濾膜、微孔膜、納濾膜、氣體分離膜、反滲透膜、滲透氣化膜等。目前已經報道的有Al2O3、ZrO2、La0.6Sr0.4Co0.2Fe0.8等薄膜。
圖三 管式電池實驗室成品圖
(二)金屬支撐SOFC的優勢
SOFC的支撐體從材料的角度可分為陶瓷支撐、金屬支撐、金屬-陶瓷支撐。傳統的陶瓷支撐體熱導率低,抗熱沖擊性能較差,導致現有SOFC電堆的啟動速度為3~5℃/min甚至更低。對于金屬支撐SOFC(下稱“MS-SOFC”)來說,由于其中的支撐體由陶瓷材料改變為金屬材料,具有熱啟動速度快、抗熱震性好、焊接密封方便等優勢,大大加快了電堆的啟停速率和制造成本。
目前全球有很多研究機構和高校致力于MS-SOFC的研發工作,目前較為成功的案例有:韓國KAIST以Crofer22APU或SUS430為金屬支撐體,采用燒結方式制備了800℃下功率密度達到0.5W/cm2的高性能MS-SOFC;英國Ceres Power公司采用激光打孔的方式在鐵素體不銹鋼打孔,制備成多孔支撐體,金屬支撐材料選用Ti-Nb穩定Cr合金,制成了600℃下功率密度不低于0.3W/cm2的MS-SOFC;濰柴于2月18日發布全球首款大功率金屬支撐商業化SOFC,熱電聯產效率達到92.55%。
圖四 濰柴發布全球首款大功率金屬支撐商業化SOFC
和傳統SOFC相比,MS-SOFC的燃料氣也有了更優良的適應性,除了大家熟知的氫氣以外還能用重整氣、天然氣、柴油作為燃料氣。綜合前面的介紹,MS-SOFC也被定義為“新一代SOFC”。
圖五 金屬支撐SOFC的應用(從左至右依次為微型家用CHP系統、小型發電系統、功率達到1.3MW的H-SOFC系統)
三、小結
在SOC的技術產業化方面,美、日、歐等國相較于我國起步較早、技術先進,目前我國在此領域仍然處于初級探索階段,但經過20多年的學習和經驗積累,我們已經基本掌握了SOC關鍵材料的制備技術和單電池的量產技術,但同時也面臨電池組件可靠性低,成本巨大、運行環境可控性差、不具備研發長期運行的SOC產業化系統的能力等瓶頸。這次產業鏈與學術研究的長期合作旨在推動SOC產業化發展的腳步,同時也能為各種學術成果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保障,對我國未來與別國SOC領域的競爭追逐甚至是超越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粉體圈作者:小張
本文為粉體圈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也不得歪曲、篡改或復制本文內容,否則本公司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1102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