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采用硅碳負極的鋰電池已經有少量已推向高端數碼市場,硅碳負極的規模化應用似乎如箭在弦。而今年第一、二季度的數碼用硅碳負極需求也是穩增,且隨著部分車企“高鎳正極+硅碳負極”方案的車型推出,動力型硅碳材料市場也出現了千噸的市場增量。
需求停滯
然而根據調研,進入第三季度后,無論是3C數碼還是動力領域,國內硅碳材料市場需求出現大幅縮減,幾近停滯。市場上仍有少量出貨主要是滿足電池企業的庫存需求,電池廠家基本用回了此前的材料體系。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硅碳材料需求突然萎縮,原因在于,一方面成本價格較高,硅碳鋰電池在下游的推廣應用遇阻;另一方面電池在批量生產過程中還存在容量快速衰減等問題,目前應用硅碳產品并真正用好的電池廠家并不多。
趨勢不可擋
但綜合來看,按照國內在2020年實現動力電池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的目標,在正極材料方面,業界紛紛將目標放在了高鎳材料上,而負極材料方面,業界普遍認為硅碳負極足以“擔此大任”。因此硅碳材料應用是必然出路,硅碳動力電池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目前,包括正拓能源、斯諾、杉杉、星城石墨、湖州創亞等主流負極材料企業都在積極響應,紛紛擴大硅碳負極材料產能。其中,正拓能源、BTR已率先實現批量供應。
事實上,在負極材料領域,做出硅碳復合負極材料并不難,但批量生產出電化學性能優良的復合材料則非常難。而制約硅碳負極大規模應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硅碳復合材料的電極膨脹率較高;二是硅碳負極材料的循環性和庫侖效率相對較低;三是成本較高。
對于硅碳負極材料的市場應用遇阻,主流負極廠家的一致態度是,硅碳電池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從技術瓶頸突破到終端下游接受,還需要一段時間,預計要2019年市場應用才能爆發,材料企業當前還需繼續練就內功。
來源:高工鋰電網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