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行業內總是在尋求低成本、高性能、充電快的電動汽車電池,全固態電池相比傳統液態鋰電池具備更高的比能量和更好的安全性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成為下一代鋰電池之一。使用固體材料作為電解質相比之下不易發生短路,起火等風險小,其特點是電極和電解質交替排列,易于疊層化。因此,單位重量的能量密度比現有鋰電池高,在電池尺寸相同的情況下,可以延長純電動汽車的續航距離。
但是固態電解質的存在也引入了新的問題,如固態電解質的鋰離子電導低、功率密度低、循環性能差、固-固界面接觸不良以及依然還會存在的鋰枝晶等,其性能表現取決于于固態電解質本身和電極-電解質界面的性質。
固-固界面容易存在空隙
固態電解質本身的性質主要取決于自身的離子電導、電子電導和自身結構,當前對固態電解質材料的研究成為全固態電池最受關注的方向,其電導、晶界結構等性質是決定全固態電池性能的關鍵,但與此同時,固態電解質與正、負極的界面穩定性等多方面的問題也會限制全固態電池的實際應用。
尤其在正極結構中,包括活性物質、導電劑和固態電解質等在內的不同組分之間固-固界面的穩定性,如電化學穩定性、機械穩定性、熱穩定性等限制了電池的容量發揮和循環壽命,是阻礙電池性能提升的主要瓶頸。若將傳統正極材料直接應用于全固態電池會存在體積膨脹問題和界面阻抗增大問題,將對電池性能影響非常大。
因此要想推動全固態電池盡快實現產業化應用,對各項材料的適應性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關鍵,尤其是正極材料。在即將于11月23-35日舉辦的“2021年全國新能源粉體材料暨增效輔材創新發展論壇”上,將由廈門廈鎢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兼研究院院長曾雷英先生帶來報告《適應全固態電池應用的正極材料開發》,現場講解廈鎢新能源針對正極材料在全固態電池應用的適應性問題,從前驅體合成、材料形態到界面改性上做的一系列工作。如果您對相關內容感興趣,歡迎前來參會。
報告人簡介
曾雷英,廈門廈鎢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兼研究院院長、獲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福建冶金技術領軍人才等稱號。2007年至今在廈門廈鎢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材料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公司各項技術項目,開發的鋰離子正極材料廣泛獲得國內外一流客戶的好評。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獲國內外授權專利10余項。
粉體圈會務組
版權聲明:
本文為粉體圈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也不得歪曲、篡改或復制本文內容,否則本公司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粉體圈
總閱讀量:2148供應信息
采購需求